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早教  > 1周宝宝早教?

      pic of user:baobeixuanxuan55

      聪明宝贝轩

      历史

      悬赏:20分

      回答:3

      1周宝宝早教?

      我家宝宝一周岁了,怎么早教啊?我想问的是:你们的宝宝是怎么早教的啊?请指教:

        avatar of 汐汐妈咪

        汐汐妈咪

        历史

         

        如何对1岁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1.运动 独立行走
        这个阶段是婴儿学走路进展迅速的时期,开始他(她)可能仅是蹒跚地走几步,但他(她)很乐意一遍遍地走。父母要多给婴儿一些锻炼的机会,逐渐拉长练习的距离。可与婴儿一起玩扔球、捡球、找东西的游戏,训练婴儿独自在地上玩,独立蹲下捡东西,独自站起,并独自稳定地行走。还可让婴儿拉着小拖车之类的玩具练习走路,并使婴儿有机会学习拉着玩具侧着走和倒着走。
        牵着手上下楼梯
        在婴儿能够独立行走后,可拉着他(她)的手练习迈楼梯,开始婴儿可能抬脚费力、身体不平衡,父母可用较多的助力帮他(她)迈楼梯,以后逐渐减少助力,锻炼婴儿用自己的力量迈楼梯。
        2.认知 动手游戏
        1岁的婴儿开始有了主动性,可以自己动手进行一些操作。这时可以和婴儿玩多种动手游戏,如搭积木、叠小套桶等,可先给婴儿做示范,说:“我们来搭一座高楼”,然后让婴儿模仿做,以后让他(她)自己搭着玩儿,从搭两块积木开始,逐渐增加。该年龄的婴儿一般可搭起3~4块积木。还可教婴儿把铅笔插入笔筒内,开始用大口的笔筒,慢慢地改用小口的笔筒,或者是仅可插一枝笔的笔座。也可教婴儿玩插插片,把小的东西装入小口径的容器中等,这些都是训练婴儿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自发涂画
        继续鼓励婴儿自己拿笔涂画,此时可先教婴儿学会拿笔:教他(她)掌握住笔,笔尖向下画,同时教他(她)学画,使婴儿能够自己主动地画出笔划。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大多是随便乱画,父母不要生硬地制止他(她),而应该鼓励他(她)模仿着画出一些笔划,告诉他(她)这些像什么,那些像什么。鼓励这个时期的婴儿涂画,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运用笔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作欲望”。
        3.语言 命名物体
        婴儿已开口说话了,父母首先是要经常给婴儿看些画片、幼儿图书等,教他(她)正确地认识各种物体的名称及其简单的用途。要经常带婴儿出去玩玩,使婴儿认识外界更多的东西,在教婴儿认识的过程中多引导和鼓励他(她)自己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主动地称呼周围的人,对各种东西父母都要问:“这是什么?”以启发宝宝说出名称,婴儿说不出来时,父母要清楚地告诉他(她),并反复地强化,使婴儿能够说出更多物体的名称。
        表达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交往首先是自我表达,要教宝宝用正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要求。开始婴儿可能多用手势、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时父母要坚持教婴儿用语言来表达,如“要”、“拿”、“喝”等。这时的婴儿大多只说一个单字,但这个单字往往代表了一句话,而且可能是多种意义的表达。如“拿”可能是“把东西拿给自己”,也可能是“拿给你”等。父母要善于理解婴儿的语言,正确满足他(她)的要求,并教会婴儿用更明确的词语来进行表达。
        4.生活与交往 用勺子和拿杯子
        父母要给婴儿自己做事的机会,即教他(她)学着做事。首先是从吃饭开始,教婴儿学会自己拿着勺子从碗中取饭往嘴里送。开始婴儿可能用勺很不准确,会洒落很多饭菜,但父母仍要给他(她)机会尝试,可单独给他(她)一个碗和勺,里面放较少的食物供婴儿练习。练习用杯子喝水也是如此,开始杯中可少放些水,教婴儿自己端着往嘴里送,父母可适当给予帮助,以后逐渐由婴儿自己来完成。父母不要因为怕宝宝把食物洒得满地,或怕弄脏了衣服等而不允许婴儿学习,这样会挫伤婴儿的积极性。因为做这些事情不仅是婴儿最初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而且也是对婴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一起玩 随着婴儿活动范围的增大,他(她)和外界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要有意识地让婴儿和小伙伴一起玩,也可教他(她)将布娃娃当作小伙伴。此时婴儿虽然不能你来我往地合作玩,但要使他(她)建立最初的伙伴概念,培养婴儿与别人一起玩耍的愉快情绪。

        怎样让孩子的右脑动起来?(有1岁左右宝宝的妈咪必看)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它们各有不同的分功,既相对独立,又想互影响.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大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等功能,具体体现直觉,节奏,形象,想像,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它们相互”分工”,又共同”合作”.有研究表明:人脑在孩子3岁前发育60%,在6岁前发育完成90%.但是在这段时间中,左,右脑的发育快慢并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右脑在3岁前就已经开始发展,而左脑要在4—5岁时才开始发展.右脑主要负责控制感觉和想像力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右脑在关键时期得到开发,对孩子成年后的创新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发右脑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左脑的发育和发达.
        那么如何开发孩子的右脑功能呢?
        1. 鼓励孩子多运动左侧的肢体.因为人的右脑控制左侧肢体.让1---3岁的孩子”刻意”锻炼其左半身,促使其左半身多活动,是开发他右脑的最好方式.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拿苹果吃时鼓励孩子用左手拿,孩子扔东西时,父母可以鼓励他用左手扔等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孩子培养成左撇子,也无须担心孩子会成为左撇子.因为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左,右手交替活动的过程中,开发右脑的功能,平衡协调左,用大脑的整体功能.
        2. 和孩子一起参加音乐活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两个大脑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右脑也有”音乐脑”之称.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将小石子,豆子,大纽扣等不同材料装进废旧的塑料瓶或者易拉罐中,封口后就制成了简单的打击乐器.这些东西看起来简单,却可以很好地来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和听觉促进他的右脑发育.
        3. 和孩子玩图形变化的游戏.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右脑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要知道拼图,折纸,玩积木的立体造型活动都是促进孩子右脑发展的好方法哦.
        4. 鼓励孩子参与画画活动.在画画过程中,其实就是在锻炼,发展右大脑呢.绘画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参与,它包括视觉感受,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就是需要孩子将周围的事物表现在纸上.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激活右大脑细胞,促进右脑思维.可以说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

        让您的孩子按时上床睡觉
        比如,家里的其他地方有什么东西呢?或是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呢?或是我错过了什么东西了呢?甚至是一些根本没有什么联系的问题,总之,这些问题都让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书中介绍的哄骗孩子上床睡觉的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有用。所以,很多家长最后都放弃了,让孩子自己等到累了,想睡了,再让他休息。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会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尽快上床睡觉。
        事实上,越早的鼓励您的孩子养成按时上床睡觉的习惯,会越有益。但是,当您决定让您的孩子自己学会如何上床睡觉,您必需寻找一种最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您是完全的让孩子一个人睡觉呢?还是当孩子每次醒来,您都出现在他的面前?还是任由孩子最后自己又睡着了?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到现在为止,每件事都进展得非常好。当您的孩子累了的时候,您可以抱抱他,唱歌给他听。如何孩子迟点醒来了,您可以重复做之前做的,您的孩子可能会继续入睡。而您的孩子会慢慢习惯这种入睡的方式,就算您不在身边,他也会慢慢入睡的。
        那么,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突然有一天晚上,您陪着孩子,或给他一个奶瓶,然后说“晚安”,然后将他放到床上,放一点歌,然后离开您的孩子。自然的,您的孩子可能会拒绝,他可能会不停的哭喊,但是,您可以当作看不见,当孩子哭累了,他就会睡着了。
        这样做真的好吗?没有什么提示,就将孩子抛弃在床上,这对孩子公平吗?您觉得这样做了,下一个晚上,孩子就会按时的上床睡觉了?那么,您就错了。睡觉,孩子总觉得是一种危险,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情。从您说“晚安”并将孩子放到床上的那一刻起,您的孩子就会开始对您哭喊,会抓紧你不放。您是否还会再次无情的扔下您的孩子?还是陪孩子,让他慢慢入睡?
        您决定将还不想睡的孩子放到床上之前,一切都是那么好。因为您不想要您的孩子感到害怕,所以您决定陪着他等到他入睡了才离开。尽管您离开孩子,他不会感到害怕,但他还是不希望您在他入睡前就离开。

        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
        妈妈们也许都发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比如1~2岁左右的孩子的注意力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可是你要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到了学龄后,会给宝宝带来很多麻烦哦,如何改善宝宝的这种现状呢?下面小编来给各位家长支支招儿。这类孩子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对于这类孩子,挑选讲故事作为训练注意力的项目之一,具体操作方法: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有声有色地为孩子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以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收听电台里的故事。其它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在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刚开始训练时,可能孩子并不合作,这时切忌打骂是关键,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导致训练无法深入进行。
        2、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
        3、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小孩子。
        只要父母注意这三点,注意力训练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岁多宝宝的游戏
        你看看是否有用啊
        1 爬上爬下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的四肢,促进手脚和全身的动作协调。
        游戏内容:
        (1) 把床上的被子叠好放在中间,主宝宝爬上爬下。
        (2) 选择不太高的楼梯、攀登架让孩子爬上支、爬下来。
        游戏指导:
        在宝宝能在平地上爬的灵活之后,适当的让他爬一爬台阶、楼梯。在练习中要注意宝宝的安全,太高的楼梯不能让宝宝去爬。
        2 玩豆豆
        游戏目的:
        (1) 训练宝宝手的小肌肉运动;
        (2) 锻炼宝宝的弯腰下蹲及手指的灵活性。
        游戏内容:
        (1) 碗里放些黄豆或红豆,教宝宝一把抓起豆豆,然后把手松开,让豆豆从指缝里漏出掉到碗里,边抓边说:“黄豆红豆,帮着数数。”
        (2) 将一些蚕豆或黄平放在地上,和宝宝一起捡到碗中,和宝宝比赛一下,看谁捡的多。这一游戏可和第一步的游戏接着进行。
        游戏指导:
        (1) 注意不让宝宝把豆子吞进嘴里,以防呛进气管。
        (2) 若捡豆子对宝宝太难了,可在地下放些色彩鲜艳的小玩具让宝宝捡起来放在小床上。
        3 全家游戏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认知能力、记忆、思维能力;训练宝宝的平衡感。
        游戏内容:
        (1) 大人先藏起来,不要藏得太隐蔽,要给宝宝某种线索。
        (2) 当被宝宝找到时,把宝宝放在肩上,两手分别握住宝宝的手腕,掌握好平衡,然后在屋里转几圈,跟他说:“找到爸爸了,找到爸爸了。”
        (3) 然后让宝宝自己去藏,爸爸、妈妈不要立即找到他,而应假装找一会儿再找到他,并跟他玩飞机的游戏。
        游戏指导:
        藏猫猫和坐飞机都是宝宝十分喜爱的游戏,在藏猫猫时要尽量收拾起像电、热水等不安全的东西;坐飞机游戏一定要注意安全,以防闪了小宝宝的身体,又要防止抓不牢而将宝宝掉下来。
        4 玩积木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的小肌肉动作和想象力。
        游戏内容:
        (1) 给宝宝四块积木,示范搭几种形状,让他模仿或创新。
        (2) 如果宝宝拿着积木不知往哪儿放,便手把手地教他。
        (3) 待他学会后,应让宝宝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游戏指导:
        示范动作要慢,要清楚。
        5 饭桌上的游戏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认知能力,训练宝宝的语言等综合智能。
        游戏内容:
        (1) 让宝宝帮妈妈拿筷子、小勺子、自己吃饭的小碗。
        (2) 在这过程中妈妈要不断地给宝宝重复这些物品的名称。
        (3) 在吃饭时,妈妈可问宝宝:“宝宝,吃不吃饭”,“宝宝吃不吃鸡蛋”、“宝宝喝不喝水”。
        游戏指导:
        一岁宝宝接触身体的事物不少,但记住的不多,因而成人要一遍一遍地,反复多次说给宝宝听,并鼓励宝宝说出来。

        一岁多的宝宝如何开发智力
        秘诀一、交谈
        专家认为,一个人在语言上的智商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你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由于婴儿的思想还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所以话语要尽量简短,多说些和宝宝有关的话题,比如他的婴儿车或他的玩具等。在宝宝试着和你交流时,你也可以用话语描述出他的意图(比如:哦,你想要那个奶瓶!)。
        秘诀二、阅读
        你可以边读边指着书上的字,让宝宝意识到你读的东西从哪来,以及你阅读的顺序是按照从左到右、从前往后的。一本书读完一遍后,你可以再给他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孩子的印象就加深一些,不用担心他会听得厌烦,能够“预知”下面的故事会让宝宝感到兴趣盎然。这样一起阅读有助于在你和宝宝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纽带,而且对宝宝学习新事物很有帮助。专家认为,和宝宝一起阅读,能使他顺利地掌握有关读写的一些基本信息。另外,如果你平时注意多给他看些老虎、轮船、飞机等平时不常见的东西的图片,也可以让宝宝学到很多新东西。
        秘诀三、在交谈的时候运用手语
        在小宝宝不会说话前,可以使用手语和他进行交流。比如,“书”可以用手掌一开一合来代替,如同翻开或合上书本;“鸟”可以用食指和大拇指放在嘴边一张一合来表示,就好像鸟嘴的形状。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会手语的孩子不但比那些没有学手语的孩子说话早,而且智商也高。也就是说手语对婴儿智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
        秘诀四、母乳喂养
        通过对吃母乳和吃配方奶粉的宝宝进行的脑力测验得出结论:吃过母乳的孩子的表现一般都比那些吃配方奶长大的孩子要好。而且在一岁以内的宝宝吃母乳的时间越长,智商就越高。当然,采用人工喂养的爸爸妈妈也不必过于烦恼,研究显示:平均起来,喂养方式的不同只会导致宝宝最后的IQ值相差几个百分点而已。但是专家提醒人工喂养的宝宝一定要在1岁以内注意补铁,因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幼儿期缺铁的孩子,等长到10几岁的时候,他的运动神经和认知的能力会比同龄的孩子差一些。
        秘诀五、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不要无时无刻地拿个玩具在孩子眼前晃来晃去,这样做不但不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令孩子疲惫不堪,甚至会让孩子的观察范围缩小,只注意自己眼前的玩具,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摄取。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宝宝需要爸爸妈妈夜以继日地关怀和照顾,但也不时需要地一些自我空间,一个人玩玩具,或者到处爬一爬。
        秘诀六、支持
        一旦宝宝确认你是值得信赖的,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从你那里得到爱和帮助,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旅程。也许你会发现,宝宝经常会拉着你,把一朵花指给你看,或者是拼命地让外婆去看他发现的一颗星星,其实这些行为都反映了他想建立一种纽带,亲人与他之间的,一种支持他走向外面世界的纽带。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应该经常抱抱或搂一搂小宝宝,多和他有一些目光上的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宝宝想要与人交谈,进而进行交流的欲望。只有更多地探索和与外界交流才能更好地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让他们越来越聪明。

        适合1—3岁宝宝的游戏
        宝宝的储蓄罐
        目的:形成大、中、小概念,发展精细动作和专注力。
        材料:储蓄罐1只,硬币1元、5角、1角各若干,托盘1只,小盘子3只,三个大中小纸片上分别写上“大”“中”“小”。
        玩法:
        1、请宝宝取出储蓄罐,帮他把底垫揭开,把里面的硬币倒进托盘里。听一听哗啦啦的声音,“哇!这么多硬币!”
        2、爸爸在三个盘子里分别放进一枚1元、5角和1角硬币,请宝宝找出托盘里的1元硬币放进有1元硬币的盘子里,以次类推。然后和宝宝比较一下:1元硬币大,1角硬币小,5角硬币不大不小,是“中”。
        3、出示三个字卡的背面,让宝宝比较大中小。然后按次序把字卡翻过来,教宝宝认读“大”“中”“小”。把字卡放在相应的盘子上。
        4、“硬币要回家喽!”,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把硬币投进储蓄罐里。
        提示:平时爸爸妈妈有硬币时,别忘了交给宝宝,让他认一认,再投进储蓄罐里。需要用硬币时,也请宝宝拿给你吧。
        鞋子的家
        目的: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培养秩序感。
        材料:十几个鞋盒或纸盒,胶带纸,好看的广告纸(最好印有鞋子图片),托盘,固体胶。
        玩法:
        1、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围上围裙,告诉宝宝:“今天要做一个好玩的游戏。”爸爸将准备好的材料一一出示。
        2、请宝宝把他的小鞋子通通找出来,排好队,数一数有几双?“哇!宝宝有这么多漂亮的鞋子!鞋子大聚会喽!”爸爸提议,给小鞋子造座宽敞的房子,让它们住到一起。
        3、大家一起动手做,用鞋盒搭房子。宝宝传递工具材料,爸爸用胶带把盒子之间粘牢,妈妈帮助宝宝用广告纸贴在“房子”的外面。“鞋子的家造好啦!”
        4、和宝宝讨论,怎样给鞋子们分配房间,才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建议如图摆放。
        提示:可以给鞋的“家”贴上标签①②③④。如:①拖鞋②凉鞋③运动鞋④皮鞋
        宝宝的小画书
        目的:学习收集,体验亲手制作小画书的乐趣。
        材料:平时收集的各种画片(广告纸、旧杂志、报纸上的玩具、汽车、食品、房子、动植物、日常用品等),36开白纸数张,固体胶棒,托盘,小夹子。
        玩法:
        1、把各种画片放在托盘里,和宝宝一起欣赏,请宝宝挑出自己喜爱的几张。
        2、请宝宝把选出的画片单个或自由组合,粘贴在白纸上。
        3、出示小夹子,请宝宝把几张画片夹在一起,就变成了宝宝自己做的一本小画书了!
        4、妈妈帮宝宝再夹上一张白纸做封面,写上“宝宝的小画书”。
        提示:
        睡觉前,陪宝宝一起翻阅《宝宝的小画书》,说说画书中的人或物,还可以编个故事呢。
        按照宝宝的兴趣和经验,可以继续做一些分类画书,如“汽车画书”“小狗画书”等。

        1岁半-2岁的孩子会哪些技能了?
        A:1岁半-2岁的孩子已开始能集中注意看图片、看电视、玩玩具、念儿歌、听故事等。但是,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一般在15分钟左右,并且以无意注意为主。记忆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只能记些零散片段,面也较狭窄,一般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内容,如做游戏、分吃东西、玩玩具、看动画片等。且记忆的时间短,很容易忘记。
        虽然这个年龄对大人的依赖性还很强,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行动倾向正逐渐发展起来,做父母的会觉得孩子的独立愿望越来越强,不管是自己能做的还是不能做的,他都想自己去做,不愿别人帮忙。例如,妈妈帮他穿衣服时,孩子不再只是配合,而是说:“我自己穿。”饭桌上,他不再满足爸爸妈妈喂他,而是想要“我自己吃。”如果带他出去,他会挣脱大人的搀扶,而要自己走。
        除了以上这些,让爸爸妈妈感到欣慰的还有,18个月以后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多数自己能脱外衣,有的还能试着穿衣服;到2岁时,大多数孩子都能自己较好地吃饭了,也会自己洗手了,还能用毛巾把手揩干;而且多数已经能在白天完全控制大小便,2岁的孩子正值天热的时候,还能自己解开裤子坐便盆。

        培养独立性,一岁半开始
        培养独立性,一岁半开始
        一、系鞋带是三四岁孩子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美国餐馆,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家人吃饭时,父母吃自己的,孩子也是吃自己的——即便他们只能坐在专用的婴儿座位上,吃得满脸花、满身油。而家长的责任只是给孩子擦擦脸,再任由他们去“糟蹋”。这在中国的家长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由于文化不同,中美两国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问题上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甚至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总体来看,不管是美国的家长,还是美国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很重视独立性、自立精神的培养。二、夜间专用灯帮孩子入眠
        美国家长习惯让孩子很小就晚上独自睡觉,父母只是不时关注一下安全。当孩子懂得害怕了,家长就会给他们买一种瓦数很小的夜间专用灯。大灯关了,小灯就亮了,权当帮孩子驱走一些对黑夜的恐惧。偶尔孩子撒个娇,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时,作为父母,他们也只是安慰一下,却绝对不会动摇决心。
        三、走段夜路,学点吃苦
        在有关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各种文章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工程师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郊区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色已黑,进城的末班车也错过了。这时如果住下,第二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但工程师却执意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
        有人问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工程师回答担骸拔 巳枚 哟有∈煜ひ幌潞诎担 砸坏憧唷!?br />
        四、早早学会自己动手
        其实,这种对独立性的培养还更多地体现在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上。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有些事情不亲手做一次,就永远不会。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孩子从1岁半起,就应该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了,这对孩子和家长双方都有好处。
        美国幼教工作者提出,一岁半到两岁大的婴儿,要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拉拉链;3—4岁的幼儿,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几乎不用老师或父母的帮助,就能熟练地自己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6岁的幼儿,就应学会洗碗,能够很好地保管自己的东西。
        五、练自立,方法要得当
        当然,幼儿园和父母在培训孩子时,也需要一些得当的方法。
        美国幼儿园经常采用提出任务的方法,在创造一些条件的基础上,让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例如,老师在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时,给他们提供的鞋要比实际穿的稍大一些,这能够令孩子很容易自己完成穿、脱动作,增加成就感;而在教会孩子向瓶子里倒牛奶时,提供的瓶子也要是大口瓶而不是窄口瓶。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笔者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2010-01-09 15:29:52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 ★

            avatar of ch_a1

            ch_a1

            历史

            买图书你和他一起看并讲故事给他听啊,和他做游戏啊。教他数数啊等等。

            2010-01-09 14: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