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1-2岁  > 我儿子怯生,

      pic of user:shuiqiao

      shuiqiao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5

      我儿子怯生,

      我儿子一岁半,最近特怯生,家里来人就吓的大哭,真不知道要怎么办? 平时每天都出去玩,经常逛公园,怎么还这样?

        avatar of 宝贝MM

        宝贝MM

        历史

         

        很多妈妈觉得有些不那么自在,“宝宝怎么越大越胆小了?”原来3个月左右的婴儿是不懂得“怕生”的,婴儿出生后能感知到人脸的模样,他特别喜爱母亲的脸,以后逐渐辨认出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辨认出他们脸的模样的不同,而5——6个月开始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认人”到“怕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变化,说明婴儿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在发展,对亲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区分,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对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欢,他会感到恐惧、不安全,所以产生了“怕生”现象。

          这说明婴儿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恰恰是一种进步。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造成这种“怕生“现象的原因有2个,环境是很主要的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小型化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楼独户,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天地。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时间仅面对自己的父母,长年累月无外人接触,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见到陌生人则感到不安全。

          教育不当会导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这些父母都是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要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缺点,需要根据幼儿的感知与记忆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见多识广。

          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2007-03-08 19:03:58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思飘飘

          思飘飘

          历史

          怯生,怕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分离,是8个月孩子的正常心理现象,它说明宝宝已经能够敏锐地辨认熟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标志着母(父)子依恋的开始。同时,它也说明孩子需要在依恋你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这对8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将使他感到不安和恐惧。

            当生人到来时,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的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他学会“信任”客人;让客人逐渐接近孩子,可以先给他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就可抱着小宝宝与你的孩子接触,这会受到他的欢迎;如果客人靠近他时,他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孩子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怯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通常会在短期内自然消失。研究表明,怯生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教养方式有关。在这以前的几个月里,经常让孩子看电视、逛大街、上公园,到客人家去,和自己的洋娃娃玩,听收音机里的人讲话,经常在他面前摆弄新奇的玩具,或者说,孩子熟悉的大人越多,而且习惯于体验新奇的视听刺激,那么,怯生的程度就越轻,时间也就越短。

            要注意,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同时要拓宽他的接触面,尤其是让他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接触、玩耍,不要过度保护,这样,勇敢、自信、开朗、友爱、善于与人相处,富有同情心和竞争心等现代素质,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就能使孩子在未来社会中健康而幸福的成长!

          2007-03-08 18:13:13

            avatar of 宝贝MM

            宝贝MM

            历史

            要弄清原因才能对症,观察看看是不是因为过年期鞭响造成的。

            2007-03-08 19:01:57

              avatar of 宝贝MM

              宝贝MM

              历史

              要弄清原因才能对症,观察看看是不是因为过年期鞭响造成的。

              2007-03-08 19:02:16

                avatar of jiayebao

                jiayebao

                历史

                孙子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势篇》)

                士气,是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高昂的士气,饱满的斗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蕴藏的战斗力;低下的士气,衰败的斗志,也可以使战斗力受到极大的损伤。但士气的高低是可以转化的,正如孙子所说的混乱可以转化为严整,怯懦可以转化为勇敢,弱小的态势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态势。当然,反之也是一样。正因为士气对战斗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中国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视对士卒士气的激励、调动,以提高自己士兵的士气。《吴子》曰: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四囊书》中说:"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激者怒也。方其气勇怒盈,虽童稚亦有死志;及其气衰怒解,虽勇士亦无斗志。"因此,"善用兵者,养其气,蓄其锐,怒时出而用之。有所不战,战必胜矣。" 《百战奇法》中说:"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毛泽东同志也说:"无论何方失败,都直接地、迅速地引起失败者方面的一种新的努力,就是企图挽救危局的努力,使自己脱出这种新出现的不利于我有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而重新创造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去压迫对方。" (《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激励士气,扭转局面,是在军队作战中是十分重要的用兵法则。

                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2007-03-08 2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