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早教  > 女儿近段不听话

      pic of user:huangxinxian

      huangxinxian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4

      女儿近段不听话

      我女儿总的来说是听话型的孩子,不知这暑假里,由于在家不知做什么,就整天泡电视了,说了她就不高兴,甚至顶嘴,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她改变这态度

        avatar of 雪儿的宝宝

        雪儿的宝宝

        历史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为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想亲自去用自己的小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让他做,就会又哭又闹。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现不够成熟,有些行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败,不合家长的意愿,如果父母强行阻止、责备乃至惩罚,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压抑,出现反抗心理,表现出反抗的言语和行动。即使是历来温训的孩子到了此时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和调皮。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态度,会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一味地退让,长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为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就会常常施展出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形中促使孩子养成常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动辄火冒三丈,勃然大怒,当着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也常常发脾气。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婴儿时期,孩子哭闹是饿了,母亲会给孩子喂奶。那么,5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即使不满意孩子做的,也要避开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兴,而失去动手的兴趣。

        2~5岁儿童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不要事事对孩子管教过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时或有出格的情况下才给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现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要尽量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坏脾气已经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强硬、粗暴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其故意不理、不问,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通过说服引导,将怒气中的合理成分转化为自我鼓励。再者,父母和老一辈人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个批评,另一个袒护。对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个态度,明天又是一种态度。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增加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12~15岁为第二反抗期,又称危险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唠叨的管束和父亲呆板的说教深为反感。因为,此期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又社会经验不足。个体的长大和生理的渐逐成熟,使孩子认为自己已是大人了,但心理上,又摆脱不了孩子的习惯和幼稚行为。这种不和谐的矛盾使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自我不协调”的冲突,潜意识地憎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进而仇视父母的管束。表现为情绪急躁,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却非常自卑。有时莫明其妙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我行我素,不原意与父母商量,富于冲动和冒险性,用反抗来探索自己的价值与力量。这种情绪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

        因此父母应更加慎重,多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思想与感情,做到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他们的朋友,决不能简单地压制。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朋友,同时注意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既不能管制,也不能放纵,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儿童少年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这种反抗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时的阵痛,是既想脱离父母,又舍不得脱离的矛盾心理状态。如果父母横加干涉,孩子会更起劲地“反抗”;反之,在父母的冷处理下,孩子却会悄悄地向你请教。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材都大有益处。

        据跟踪对比研究:高反抗孩子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低反抗孩子中只有26%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而大多数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父母应当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希望,不能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子女。这样同时减轻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子女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自己的追求,取得事业的进步。

        2010-08-09 09:43:37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若凡寶兒

          若凡寶兒

          历史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2010-08-05 17:02:14

            avatar of 钒仔妈咪

            钒仔妈咪

            历史

            宝宝越来越有主见了,所以顶嘴的画面也越来越多了

            全方位解析“宝宝不听话”



            根源一:语言理解能力低

            宝宝很难明白什么是不听话,他们并不想“不听话”,他们即使可以理解语言的表面意义,但从接收到执行,还有一段距离。

            A.认知能力不足:宝宝因不了解规范的意义,无法记进脑子里,于是就会表现得“不听话”。
            B。表达能力欠缺:孩子也可能内心虽不同意,但由于可运用的词汇有限,无法清楚表达,只得暂时接受大人的规定,但事后就用不听话的行为来表达他的不同意。

            专家的话:指示要简明、具体

            我们总是忙着向孩子发指示,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了这些话。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你说的话的具体含意,他对一些话的理解可能与我们大不一样。有时孩子不服从命令是因为父母一次给他们的指示太多,而他们记不住。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说明一件事情,但他们却表述为要求孩子做这件事情。



            根源二:自我意识强化

            A.逆反心理在作怪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表现得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专家的话:消除宝宝的逆反心理
            ·冷却法:当孩子情绪强烈对立时,爸妈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平静孩子的感情上,使孩子尽快恢复理智。切忌在孩子情绪上来时,举棒相待,“针尖对麦芒”。
            ·温暖法:当孩子出现越轨行为时,爸妈要及时对孩子说说“悄悄话”,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其恐惧心理,问明事情的原委,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寻找补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感化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切忌挖苦疏远和“火上浇油”。
            ·疏导法:当孩子要破罐子破摔时,爸妈要首先与孩子建立心理接触,了解孩子的烦恼与苦闷,疏导善诱,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促使孩子从挫折中受到教育,弃旧图新,切忌在孩子心灰意冷时撒手不管。
            ·保健法:当孩子心理失去平衡时,爸妈要及时引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的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切忌在孩子不能自我调控时横加责备。

            B.反抗期的来临

            宝宝在2岁半以后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欢模仿成年人或同龄小伙伴所干的事情。要是不让他干,他会以哭闹或其他形式进行反抗。

            专家的话:帮宝宝度过“反抗期”
            ·对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简单地以为孩子不听话,更不要打骂孩子。当然,孩子小,他们的行为有时难免有偏差,父母不可能不去纠正和指导。
            ·不给宝宝说“不”的机会。不要问他“咱们出去玩吗”,而是给他一个选择,以防孩子脱口而出“不”字。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个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
            ·不娇惯、放纵孩子。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



            根源三:欲望与情绪在作怪

            A.欲望与规范的冲突:当个人欲望超越遵守规范的压力时,孩子就容易出现所谓“不听话”的行为。

            B.情绪失调:有时宝宝“不听话”是由于累积了一些平日未缓解的情绪在作怪。当孩子情绪平衡时,内心欲望虽然让自己想做不被允许的事,但理性会提醒他不去做;然而,当情绪不稳定,如脆弱、激动、悲伤或生病时,就容易失去理性“犯错”。

            C.应对宝宝的脾气

            ■如果孩子在公开场合发脾气,不要慌乱,心平气和地把孩子带到一个较安静的房间里,带到商店的外面、街上或车里,从宾馆的大厅带到厕所里等人少的地方,再安慰孩子。

            ■等孩子发完脾气、恢复正常后,一定要表扬他,向他祝贺。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孩子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让孩子到户外参加一些活动性比较强的游戏,可以消除孩子的愤怒和攻击性行为。因为剧烈的活动可以改变反抗性行为。
            ■如果孩子发泄愤怒时大喊大叫,可以插入几句话,再慢慢把声音降下来,鼓励孩子也这样做,一直达到双方耳语为止。然后都笑一笑。
            ■给孩子一张纸、蜡笔或手指画,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让孩子认识到他有很多的“发泄”的玩具,例如鼓,可以打出声来;木琴等乐器,可以演奏。
            ■和孩子谈一谈他发脾气的原因,努力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你认为孩子生气是有道理的,你就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并和孩子一起分析生气的原因,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根源四:爸妈自身的因素

            A.爸妈的话本身就不对或不完全对。

            B.爸妈的错误示范:这也是造成宝宝负面行为的原因。

            爸妈本身言行不一致,只要求别人做,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因此说的话毫无威信。

            C.规范不合理:若大人订的规范本身有问题,孩子难以做到,例如:父母规定孩子不准出去玩,而孩子天生好动,自然无法控制自己,这时若父母并未设计足以吸引他兴趣的室内活动,就是强人所难。



            专家荐言: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010-08-05 17:50:17

              avatar of 汐汐妈咪

              汐汐妈咪

              历史

              宝宝不听话因为三件事

              1.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路路最初的“不听话”就是这样造成的,他只是想运动一下自己的身体,到处摸摸碰碰,只有通过这种运动尝试,他才能不断地获得感性经验,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如果你像监视“犯人”一样监视宝宝,他想碰什么都被拒绝,只会激发他更强的好奇心,他一旦有机会就会再去尝试。

              2.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路路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想尝试周围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可妈妈不仅不理解和支持,还总是想方设法阻止他的“破坏行为”,惩罚他的“不听话”。这不仅会加剧宝宝的“不听话”,严重时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3.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宝宝“不听话”,你该怎么做?

              可见,宝宝早期的“不听话”和儿童时期的不听话,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你不能简单地阻止他,而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待成长中的宝宝。宝宝“不听话”,你该怎么做?

              1给予理解和尊重

              宝宝开始不听话的时候,就是他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这么做无非是想获得成长空间,要求和你有一样的平等地位,此时对他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在宝宝最初要自己做什么的时候,不妨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这样,会使宝宝觉得你尊重他,自尊得到了维护的宝宝会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自然会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2及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当宝宝对某些物品感兴趣时,他会不顾一切地想得到,还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这时你不能粗暴地制止,而是提出一些他更感兴趣的建议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及时带他离开目标物品的出现地。比如当宝宝非要拿桌上的水晶球扔着玩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皮球。并带他到另一个房间,陪他一起扔着玩。

              3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在确保宝宝远离危险品的情况下给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为了让宝宝远离危险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便是为他提供其他的替代品,同时给他设立一定的规则,对他的探索进行一定限制,因为此时的宝宝对可触摸与不可触摸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主动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有效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他把精力集中于可满足探索需要的活动中。试着给他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拼拼拆拆;引导他创新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既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渴望动手操作的愿望,他一定大为开心。

              当宝宝提出合理的要求,特别是当他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可以解决的事情时,如要求自己穿衣服、洗脸等,请及时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这会使他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能避免“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4用正确的语言与宝宝交流

              用何种方式与宝宝交流,直接影响他的行为表现。

              建议多用正面而积极的话语。比如不要对宝宝说“不要把花捏碎了”,而说“这花朵多嫩呀,宝宝要用手指轻轻地碰它”。不要使用“不”字,因为“不”字会吸引他的好奇心,加剧他想尝试的欲望。

              用宝宝能听得懂的话语。比如他在超市看到了一个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时,他非认为那个就是他的,非要拿回家去,这时你如果对他说,“宝宝,小汽车现在想妈妈了,它想趁着你不玩的时候,回家来看看妈妈。可是当我们回家时,妈妈保证,它肯定也会回家的!”这样和宝宝交流,他就不会赖着不走了。

              2010-08-05 19: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