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201314
问答历史
|
[“抢”的行为的发生源于孩子对“目标物”没有所属权益的概念,其实,孩子是最讲究公平的,如果家长能够从孩子一出生就灌输物权、私权的概念,在看到喜欢的“目标物”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尊重它的所属物权,不管力量强弱,本能地会去商议或交易,而不是直接去抢。想想,正是因为从出生就教孩子“我是妈妈”“这是爸爸”,孩子才会有“我的爸爸妈妈”的概念,同样也可以教会孩子建立玩具的物权,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权益,才会尊重别人的权益,也才会自发地商量,而不是直接去抢。]~~
欲罢不能,就在自己的博里继续说一说:
那些“抢”玩具的孩子,在大人制止后,是真正的委屈,就是抢成功了的孩子心底里也犯着糊涂,不知道那个人怎么就哭了。这样的环境,给予孩子的不是具有普适性的规则,让孩子们不知道输赢的真正原因,更不好的结果就是从潜意识里让孩子认为“强者能胜”。如此长大的孩子,对自我的定位容易排入上下纵队里,看问题的视角容易偏狭,做人累。
所谓“一人成虎、三人成虫”,就源于团队精神的缺失,其根子就在于个人的物权、私权不能够得到尊重!人惟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才能够真正与人合作。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物权法权私权的人,一定不会随意侵犯别人的物权法权私权。
父母要从小着重培养孩子的物权私权概念,不要随便替孩子作主,尤其不要犯“我们宝宝很喜欢”、“他感觉到很高兴”等等错误,因为,“喜欢”和“感觉” 都是很个人的意识,哪怕作为父母也不要随便“代表”,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感觉”权利,不愿意“被代表”。
正确的说法是“我们宝宝说他很喜欢”、“他说他感觉到很高兴”。
回到“抢”玩具的事情。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就明确告诉孩子:
“这是妈妈的手提包,任何人不能私自翻动,如果你要拿什么东西,必须要经过妈妈的同意。”
“这是爸爸的书桌,没有经过爸爸的允许,不能翻动抽屉。”
“这是宝宝的汽车,任何人想玩儿,必须经过宝宝的同意才行。”
带孩子认知家里的物件时就同时告知相应的归属权益,如此养成习惯,这是公平待人待己的基础。
孩子天性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和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如果上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带着一样玩具去,就像带孩子上超市一样,要教育孩子,先向大人问安,再与小哥哥姐姐问好打招呼,接着,要在孩子还没有开始玩玩具以前,就给孩子介绍:“看,宝宝,这是哥哥的飞机,真漂亮,你可以和哥哥交换玩具玩儿。”也可以对朋友家的孩子说:“你带弟弟一起商量着玩好不好”或“阿姨把弟弟交给你了,你们俩一起商量着玩儿”等等。方法很多,只要父母有心,耐心教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修养很好的优秀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