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1-2岁  > 螺旋腿

      pic of user:SAYONALA

      幸せのカタチ

      历史

      悬赏:40分

      回答:3

      螺旋腿

      我宝宝1周2了,现在走的很快,她1周1的时候就会走了,今天她爷爷奶奶说她走路时有点螺旋腿这样有问题吗?

        avatar of 寶貝儿

        寶貝儿

        历史

         

        矫正O型腿 稍微改变一下站立姿态,便可运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这是下蹲运动的最大特点。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 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方法: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 15— 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 10次。



        您好:说的是x形腿和o形腿吧?“O”型腿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如何矫正O型腿:稍微改变一下站立姿态,便可运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这是下蹲运动的最大特点。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方法: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15—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10次。

        简易运动矫正“O”型腿

        1.弓步侧压腿,一腿压30次,交替各进行2次。

        2.杠铃夹腿深蹲。肩负中等重量的杠铃,两腿分开约同肩宽,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于90度),然后快速夹腿直立,1组做8~10次,共做4~6组。

        3.并腿蹲起。两脚及两腿并拢,俯身站立,双手扶膝,做往里推夹的动作(两腿不要分开),接着做下蹲与起立动作1次,再做向左与向右转动膝盖的练习1次,如此反复,每15次为1组,共做3组。

        4.两腿做外摆和内夹练习,每15次为1组,共做4组。

        5.两腿夹书本,坐在椅子上,两腿伸直、夹紧,在踝关节上部(小腿下部)夹一本厚薄适宜的书,坚持在数分钟内不让书本落下。练习时可在膝关节下部扎一根绳子,效果更好。

        6.两人对抗腿屈伸练习,8次为1组,共做4组。

        如何预防儿童O型腿、X型腿?

        怀孕的时候,胎位位置、羊水多寡、胎次、胎儿本身大小、压胎现象等,都可能会对胎儿腿型异常有影响,宝宝出生后,“内翻变化、外翻足”则是最为常见的腿型异常。

        一般所谓的O型腿是指两侧对称的膝内翻。儿童成长到一岁半至三岁间,会逐渐腿型的发育会逐渐转变为外翻(外观看起来为X型腿)。宝宝一出生他的腿型可能因为长期的弯曲,所以一出生就有呈现O型腿的现象。

        其实除了弯曲的角度真的过大,否则都可以视为生理上的异常,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会趋于正常的,家长可以不用过于忧虑,不过,有些家长还是很担心,很怕小朋友因为不好看的腿型会影响日后的走路姿势,也怕衍生出其它腿部上面的疾病。若真的要知道小朋友的O型腿是否真的严重到需要治疗的程度,可以带至医院做一些检测,如利用X光检查他的膝盖角度弯曲的角度是否过大,否则只需持续观察即可。

        若宝宝腿部弯曲的角度没有变大,但是当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出现其它的问题,例如七坐八爬较一般正常宝宝还要落后许多,或是到了2岁走路还是常跌倒等等现象,可能就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在粗大动作上的发展较为落后。另外,少部分有O型腿的宝宝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因素所致。医师强调,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本身的腿型就有点内八或O型腿的现象,若小孩子有出现类似的状况,属于正常状况,不需过于惊慌。

        内八、外八并不是一个症候群,有时候会合并很多问题,除了生理性的问题之外,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病理性上的问题,”很多宝宝刚出生时,他的脚可能呈现内八的姿势或整个足部翻到身体中心内侧的情形。有时候宝宝的脚会自动回复到正常位置,或利用手指头轻轻一拉,也有可能因此回到正常的位置,若可以轻易回到正常位置的,就是属于生理性的内、外翻足。一般只要有经验的医师,当宝宝刚出生,一看到他的腿型有些微的异常,通常会实时处理,轻轻的推一下,以确定利用外力矫正,可以帮助宝宝的脚回复到正常的位置。

        家长注意随时注意儿童的腿行,“自然观察比一切都重要,才能第一时间了解是否有异常的情形,”除了依靠医师的专业检查之外,要注意几个重点,掌握首要时机矫正宝宝腿型:

        一、主观的感受:宝宝叫痛的时间是不是很频繁。

        二、外型上的变化:走路姿势很奇怪等。

        三、功能上的表现:宝宝常常跌倒、走没几步路就喊腿酸等,都是家长平日可以观察的,只要发现不对,还是带至小儿专科检查,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充分利用日光:多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从宝宝满月开始,就要经常带他去户外活动,夏季尽可能暴露皮肤,同时注意保护宝宝头部(戴太阳帽免受阳光直射),晒前涂些儿童防晒霜;冬季注意保暖,风和日丽的天气,多带孩子到户外晒太阳,每天晒太阳时间由5~10分钟,逐渐增加时间,最好不少于2小时。平常也可以隔着玻璃晒太阳,虽然透过的紫外线要少一些,也是有效果的。不妨多晒会儿。

        药物补钙

        1、胎儿期的预防:准妈妈除了要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喝奶外,在孕7~9个月时,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D。若有小腿抽筋等缺钙表现可适当加服钙剂。

        2、出生2周-1岁半的宝宝:

        如果是母乳喂养,只要妈妈的营养充足,经常带宝宝晒太阳,可不必服维生素D。如果出现缺钙的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

        如果是人工喂养(配方奶或普通牛奶、奶粉),奶摄入钙量足够,可不必额外补充维生素D;如果不足,而且有缺钙的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夏秋季(6~9月份)接触日光充足,可暂时停止服用维生素D。

        平常食用维生素AD强化牛奶的宝宝,如果每天喝500毫升(两袋)以上,可不必再加服维生素D,但因为每个宝宝都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对有低钙抽搐史、生长过快、急慢性感染的宝宝可适当补充钙剂。

        4、补充钙剂

        钙剂的补充应注意儿童每日奶制品中摄入的钙量,以确定钙剂的补充量。

        婴儿补钙关键点之一:缺多少补多少

        现在多数婴幼儿的奶制品摄入量是足够的。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食物的主要来源是奶;另一方面,父母会尽可能为孩子寻找最好的奶制品——母乳、配方奶等富含钙的食物。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缺钙吗?谈到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孩子饮食中已经有了多少钙?可以先这样问问自己:

        我的宝宝每天钙的来源有哪些:母乳、配方奶、添加辅食后的强化米粉以及其他含钙食物。

        通过这些来源,宝宝的钙摄入量大致为多少?

        在估计了以上食物来源所摄入钙量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宝宝是否需要补钙。这与靠钙剂来补充宝宝一天的生理需要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00毫克的钙,我们往往希望孩子通过吃钙剂达到这个量,事实上,孩子通过食物所摄入的钙就已经达到了这个量。

        常见误区:把配方奶、米粉等食物与补钙完全分解开,认为补钙只有靠钙剂才能完成。

        其次,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究竟怎么补?

        缺多少补多少!先将饮食中获取的钙从钙的总需求量中减去,如果不足,再补充。只有经过科学的计算后,才能决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额外补充钙。

        我遇到的很多父母,他们之所以对补钙问题总是放心不下,往往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别的家长都这么做,万一我的孩子没有补,耽误了发育怎么办?再说,补了总比不补好事实上,补钙并非多多益善,一旦补多了,反而会影响到锌、铁等其他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的吸收。

        婴儿补钙关键点之二:离不开的维生素D

        其实,补钙问题最初是从佝偻病开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佝偻病都是严重影响中国儿童发育的一种疾病。当时,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患佝偻病的孩子很多:囟门迟迟不闭合、方颅、鸡胸、罗圈腿这些都是跟钙吸收不够骨头软有关。

        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也就是说佝偻病是维生素D造成的,而维生素D又是促进钙吸收的必不可少。所以,通过维生素D来促进钙吸收一直是儿童保健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事实上,这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最初的做法主要是给孩子补充鱼肝油,因为鱼肝油里面含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打“钙针”(实际上是维生素D)。现在看来,当时的维生素D剂量有些过大,甚至出现过中毒的事件。现在,这样的问题不多了。

        如今,我们更提倡用自然的方式补充维生素D,比如晒太阳,就是一种最经济的做法,另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当然,补充维生素D也要考虑具体的情况。这么大的国家,各地区差异也很大,比如,深圳的孩子可能多数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而东北地区的孩子,到了冬季,因为日照时间少,就需要补充;在发达地区的孩子,母乳喂养做得好,还有添加各种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素的优质配方奶,可以不必额外补充鱼肝油,而贫困地区,佝偻病问题依然很严重,仍然需要补充维生素D。

        婴儿补钙关键点之三:缺不缺钙医生看

        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相比,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佝偻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在佝偻病防治方案中,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维生素D的补充从以往的30万国际单位/日到现在的400国际单位/日 (合每月1.2万国际单位);钙剂从每日1克到现在母乳喂养不需要补钙、人工喂养补推荐适宜摄入量一半(不到6个月的婴儿,150毫克/天,6~1岁的婴儿,200毫克/天;1~3岁,300毫克/天),配方奶中强化钙的只要每天摄入钙量达标也不用补钙等。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防治方案也必须“与时俱进”。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西医讲究“循证医学”,都是强调把病人看成一个活着的、变化的、整体的人来看待。

        那么,孩子缺不缺钙,是否有佝偻病,医生是如何来判断的呢?

        佝偻病的发生与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有关,多见于人工喂养、生长迅速、早产、多病、户外活动少、环境污染重、过早喂养谷类、食欲差、偏食的孩子身上,因此了解病史是必须的。
        要询问相关症状,包括多汗、夜惊、烦躁不安。
        要判断体征,包括主要体征:颅骨软化(3个月以上)、方颅、肋骨串珠、肋膈沟(郝氏沟)、鸡胸、漏斗胸、手(脚)镯、O(X)型腿。次要症状:枕秃、肋外翻、囟门晚闭合(或较大)、出牙迟、肌肉、韧带松弛、蛙腹、大运动落后。
        要做必要的临床检查,如化验、X—光拍片、测骨密度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医生才可以诊断孩子是否缺钙,是否患了佝偻病。

        婴儿补钙关键点之四:骨骼健壮之最佳途径

        为什么老说中国人缺钙?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从膳食结构来看,我们的奶制品摄入量少。而在各种食物中,奶制品不仅含钙量高,且吸收率相对也要高。虽说,现在的大人和孩子喝的奶要比以前多,但总体来看,还是很不够的。比如,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人均每年的奶制品摄入量100~200千克,而我们只有16千克。从生活方式来说,无论是成人还孩子,晒太阳、运动的时间都不够充足。

        所以,要解决缺钙问题,关键点有2条:

        调整膳食结构。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养成良好积极的生活习惯,多晒太阳、多运动,促进钙的吸收。
        提示: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保证钙的绝对摄入量,后者保证钙的充分吸收。

        孩子额外补钙看什么?一是看通过食物摄入的钙量够不够。二是看孩子的生长发育的速度。现在孩子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多,相对而言,这样的孩子所需要钙的量要多一些。三看是否有慢性疾病。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孩子钙的丢失多。提示:在以上前提下,才能谈到怎么补,补多少。



        婴儿补钙常见问题解答

        1、问:母乳喂养的宝宝如何补钙?

        答:母乳每100毫升含钙只有34毫克(牛乳含钙高达125毫克),但母乳中钙和磷的比例为2:1,最适于钙的吸收。当宝宝每天的鱼肝油需要量得到满足时,1岁内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可从母乳中得到225~250毫克的钙元素,所以对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并不强调额外补钙;而6个月~1岁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只要稍微额外补充一些钙就够了,而这些通过添加含钙的米粉等辅食就基本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没有明显缺钙症状,就没有必要补充钙剂。

        如果妈妈在哺乳期间补充钙剂充足,宝宝可以通过乳汁获得更多的钙,且吸收效果好。

        2、问: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如何补钙?

        答:对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钙剂的补充量主要根据下面两种情况来决定:一要宝宝喝的是什么种类的奶,二是宝宝每天喝入的奶量和所吃食物的种类。

        如果宝宝喝的是配方奶,而且每天摄入的量足够,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如果宝宝喝的是鲜牛奶,尽管含钙量高,由于牛乳中钙和磷的比例不合适,但仍要额外补充钙。

        一般来说,宝宝全天从食物中获取多少钙量,应该根据食物的种类来决定。6个月以下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每天应额外补充150毫克左右钙,6个月以上的每天应额外补充200毫克钙,一般这些都可以从配方奶、鲜奶及其他食物中得到足够的获取。

        小提示:你可以通过配方奶上的说明书来计算宝宝每天的钙获取量,也可以请一位有经验的儿童营养师帮你计算一下。

        3、问:断奶后的宝宝如何补钙?

        答:断奶后的宝宝因饮奶量大大减少,可是生长发育需要的钙量却在增加,如果饮食中所含的钙量不能满足每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给宝宝选择一些含碳酸钙的咀嚼片补充钙是必要的。

        4、问:我的宝宝有枕秃,是缺钙吗?

        答:缺少维生素D 会使宝宝多汗,宝宝出汗又多在头部,他们会因汗多而头痒,躺着时喜欢磨头止痒,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就形成了枕秃。但是并不是所有有枕秃的宝宝都是因为缺钙引起的,如果是室温高,或每日清洁不够造成宝宝汗多头痒或湿疹,也会因为宝宝躺着时磨头止痒而发生枕秃。因此当宝宝有枕秃时要注意上述情况是否存在。

        5、问:我的孩子漏斗胸、肋外翻,还有罗圈腿,总之,缺钙的症状他都有,可到医院做检查,结果接近正常值,并不缺钙。这是为什么?

        答: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吃了很多,可还是很瘦。

        检查结果接近正常值,只能说明血中的钙值正常,也就是说孩子摄入的钙并不少,之所以出现漏斗胸、肋外翻、罗圈腿等佝偻病症状,是因为缺少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因为钙只有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真正进入人体的骨骼,完成骨骼的生长发育。

        此外,对孩子来说,缺钙的情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症状没有出现时,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缺钙,而等症状出现了,可能已经处于恢复期。

        这时,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适量服用的维生素D,并注意日常饮食多补充富含钙的食物,多让孩子晒太阳,紫外线可促进人体产生维生素D。

        据《健康报》报道,近年来婴幼儿中“鬼脸综合征”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一些家长盲目给婴儿补钙有一定关系。

        一般而言,宝宝在出生后头6个月内每日的钙需要量为300毫克,6个月以后每日为400毫克。






        希望上边的对你的孩子有所帮助,祝你的宝宝早日康复



        2011-02-06 22:33:0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liu16020219

          liu16020219

          历史

          宝宝就是缺钙,赶快抓紧时间补钙应该没什么问题.

          2011-02-06 23:35:02

            avatar of chenchen813

            chenchen813

            历史

            去医院查查吧!应该是缺钙造成的,找医生给个意见。

            2011-02-07 07: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