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201314
问答历史
|
该吃苦时就吃苦
“吃饭的时候不能离开餐桌”是妈妈对琳琳的要求,但琳琳就是喜欢在就餐时间和家人闹着玩,坐不了5分钟便在房间里乱跑、甚至玩起了捉迷藏……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妈妈一边命令、训斥琳琳吃饭没规矩,一边端着饭碗跟在她后面地喂。
错误态度二:妈妈生气地大喊:“说过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不许在房间里乱跑!我数到‘3’,你必须坐到餐桌这儿来!”
★ 失误在这里:
妈妈只告诉了琳琳“吃饭的时候不能离开餐桌”,但并没有对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和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所以,琳琳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明知故犯。
● 达标态度:
有时候,让孩子感受切肤之痛,她就不会心存侥幸了。
第一步:讲明后果:“不可以边吃边玩,否则,就不能继续吃了;而且,在下顿饭之前,除了白开水任何东西都不能吃。”
第二步:说到做到。让孩子经历一次“痛苦”——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比仅仅听说或看到的印象深刻。
第三步:适当的奖励也是让孩子自觉服从管教的好办法。如果琳琳能坚持一个星期好好吃饭,妈妈可以满足她一个愿望。问问孩子:“星期天你想吃肯德基还是去动物园?”
第四步:让孩子对做到了和犯规了之后的奖惩心中有数,直接看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连带关系,并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好习惯。
沙发穿上了“新衣服”
3岁半的萌萌专注地画《洪恩Gogo学英语》中的恐龙。恐龙很大、也很生动,仿佛是一气呵成的。只是,把它画在了新买的白色真皮沙发上!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妈妈一声大喝吓得萌萌直哆嗦,拿着画笔的手停在了半空,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
错误态度二:妈妈重重的一巴掌落在了萌萌的背上,水彩笔也被撅断了。
★ 失误在这里:
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有很多源于视角不同,萌萌并不知道在沙发上作画是一个错误,孩子的想法是:我把沙发“装扮”得多漂亮!她甚至还期待着妈妈的夸奖呢!妈妈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也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 达标态度:
保持一颗童心,或许,你能为孩子的“罪过”找到正面的解释。
第一步:萌萌的行为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妈妈千万要将心中的愤怒沉下去再沉下去,稳住自己,努力只考虑事情本身;而不是把孩子以往的“不是”全罗列起来、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自己“火上浇油”。
第二步: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试图找到对策。
第三步: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时指出失误在哪里。比如,妈妈夸夸萌萌的恐龙确实画得很好,但如果把它画在一张白纸上就更好了。
给孩子一个方向
正蹲在地上干活的妈妈想坐下来,这时,5岁的童童拿起家里唯一的小方凳准备玩“过家家”,不肯给妈妈坐。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给童童扣上“不孝”的帽子:这孩子真不懂事,一点也不知道妈妈的辛苦、不心疼妈妈。
错误态度二:找个“榜样”:看隔壁的翘翘多乖,怕妈妈累着,每次都帮妈妈提东西。
★ 失误在这里:
孩子依赖父母的看法评价自己,如果你无休止地指出她的不足,时间久了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指责并不能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想做个好孩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 达标态度:
给孩子指出努力的方向。
第一步:用“赞赏”引领童童朝着“你希望她怎样做”的方向去做,不妨对她说:“乖乖真懂事,怕妈妈累着、给妈妈送凳子来了,谢谢你宝贝!”即便童童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可被妈妈这么一说,也能高高兴兴地这么做。
第二步:激励童童把好行为继续下去。孩子做事不容易坚持,如果下一次她忘记了,不妨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偶尔关心别人不难,难的是持久。你上次做得很棒!妈妈希望看到你能坚持下去。”
先来讲个“条件”
6岁的贝贝做事习惯于和妈妈讨价还价——弹琴前她会说:“如果我今天弹得好,你让我吃一个冰淇淋,或者给我买一个荧光棒”;提醒她不要边游泳边玩,她的回应是:“我今天上游泳课认真,回来的时候给我买杯珍珠奶茶”;告诉她画完画自己把彩笔放回抽屉里、将桌子收拾干净,她又说:“我要是坚持一个星期这样做,你能不能带我去动物园?” ……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对贝贝的条件,妈妈越来越反感,根本没有商量:少说废话,赶紧干你该做的事!
错误态度二:发怒——大喊大叫、摔门,或者把孩子的画笔摔到地上、将冰淇淋从窗户扔到楼下。
★ 失误在这里:
失控的怒火会影响你管教孩子的成果。因为,一旦孩子习惯了你的这种方式,会拿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她都不在乎。这种方式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使她遇事很容易也学着你的样子大喊大叫。
● 达标态度:
在将要发怒的时候,给自己急躁的情绪降温,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步:强迫自己1分钟不说话,也可以从1数到10、做几次深呼吸。
第二步:也可以借助“哦,天哪!”或者“啊——”来宣泄自己的愤怒,代替连珠炮似地对孩子大喊大叫。
第三步:走开一会儿,使激动的心情“冷却”下来,仔细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第四步:冷静、如实地指出贝贝的毛病,不冤枉她,孩子也能心平气和地听你说话,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批评并按照要求去做。
第五步:贝贝付出了努力、达到了妈妈的要求,可以适当地给她一些奖励。但不一定是物质的,妈妈可以和她做一个游戏或给她讲一个故事。
父母不能指望一次的管教能在孩子身上产生永久的效果,你还需要不断地耐心重复、日积月累地熏陶。在这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孩子渐渐从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教,最终过渡到学会主动地自我约束。
编辑/小篆 文/ 若葵
当爸爸妈妈的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
孩子的行为能跟上我们的思路和节拍,能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成长,
尽量不出差错、不惹麻烦、不调皮捣蛋……
——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都需要学习,然后慢慢地成长为有“耐心”的爸爸妈妈。
趁你接电话的工夫,刚刚学会用剪刀的女儿将你心爱桌布上的花一朵一朵地剪下来,使那块新买的桌布迅速遭遇了被“肢解”的厄运;你正心急火燎地赶写一个文案,3岁的儿子却缠着你、提出了一连串你不知如何回答的“为什么”,你的思绪被迫脱离了既定的轨道、再难继续;4岁的女儿在超市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包口香糖装进兜里,出来后得意地向你炫耀自己的“战利品”;5岁的儿子从院子里玩回来,在你10分钟前擦得一尘不染的地板上撒下一片片沙子,这在他已不是“初犯”了……如果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样?相信不少妈妈第一时间内的感受是;“我的肺都要气炸了!”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的行为能跟上爸爸妈妈的思路和节拍、能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成长,尽量不出差错、不惹麻烦、不调皮捣蛋,能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或者在做出了淘气的事情、制造了不少的混乱之后能长记性,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也使我们不再将同样的话说第二遍。然而,事实上孩子很难有如此高度的自律。他们会不停地弄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恶作剧,或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完没了地重复同一个错误。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明天他却变本加厉地做出更坏的举动,以致我们的忍耐超出了可以承受的限度,大发雷霆,直至声嘶力竭。
其实,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而咆哮式的教育恰恰最终将“教育”的结果抵消为零。因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不能自持的父母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对孩子说了些什么。
假如你的苦口婆心并不能改变孩子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的状况,你的冲动在孩子身上也激不起任何起色,那么与其将说教升级为叫嚷或一味地惩罚,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妥当?然后换一个思路,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有时我们需要第一万次地下决心——对孩子要始终保持耐心。因为,养育宝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操练父母耐心的过程。
宝宝酷爱“肉加磨”
无论是到朋友家作客,还是去动物园、游乐场,要想让3岁的阳阳在爸爸妈妈预想的时间内出门,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妈妈会不停地催促:赶快穿衣服、吃早饭,别玩玩具了、把你的图画书收起来,快点儿上个厕所、快来穿鞋……可阳阳怎么也快不起来,照样你急你的、我干我的。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阳阳的“没有时间概念”,终于让妈妈忍无可忍地咆哮起来:“你知道不知道,我们就要迟到了!”“你再磨蹭,今天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错误态度二: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一场战争!
★ 失误在这里:
妈妈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节奏和自己的心理节奏不同步这个事实;而强求孩子“抓紧时间”,也超出了宝宝实际的理解能力。所以,妈妈的愤怒只能使阳阳感到一头雾水,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像她这么大的宝宝,是没有“迟到”和“早晚”意识的,在孩子的时钟里,只有“当下”和“此时”,不考虑几分钟以后的“未来”。
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玩就是学习,他们在玩耍时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和智力,希望自己的节奏不被“打乱”。如果孩子总是被迫地遵循或配合大人们的时间表,对自己的环境无法控制,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
● 达标做法:
在孩子对时间的慢节奏和爸爸妈妈对时间的紧迫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第一步:头一天晚上,让宝宝提前半小时入睡,早上比平时提前半小时起床;再把出门的时间推迟半小时。这样,宝宝就多了一个小时做外出前的准备。
第二步:协助宝宝跟上爸爸妈妈的“步调”,避免冲突。比如给孩子一些提示:“10分钟之内把衣服穿好”、“用5分钟的时间把玩具送回家好不好”、“再过10分钟,我们就得走了”……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机会。
第三步:别指望一次提醒能够奏效,最好隔5分钟、3分钟再提示一次,让孩子对自己所剩的时间心中有数。
小家伙 “大问号”
3岁的妙妙看着天上的太阳和云朵,突然问:“妈妈,看那朵云,刚才还像一条可爱的小狗,现在怎么什么都不像了?晴天为什么不打雷、也没有闪电呢?天黑的时候,太阳躲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看到的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又是弯弯的呢?‘天’到底什么时候才结束呀?我和妈妈会死吗?”……最近,不管妈妈正忙着什么,妙妙总是跟在她身旁问这问那,一环扣一环,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对妙妙的提问,妈妈心情好、自己知道答案的时候还能解释得比较详细。但如果自己正忙着,对问题一知半解或同妙妙一样困惑,就会用三言两语敷衍过去,或干脆就装作没听见、不予理睬或故意转移其注意力。
错误态度二:妙妙不厌其烦地追问最终让妈妈不耐烦了:“你还有完没完?”“别胡思乱想!”
★ 失误在这里
在回应宝贝的提问时,妈妈不负责任的态度和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好的暗示——他们会误以为自己不该问这些、总提这么幼稚的问题很“傻”,从而抑制了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有可能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也很难建立起来。:
● 达标做法:
无论宝宝问什么,都要给他一个回应。
第一步:停下来,仔细听听宝宝的问题。
第二步:给妙妙一个准确的答案。比如告诉她: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回答最好简洁明了,避免复杂。
第三步: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易于接受的解释。比如,回答“‘天’到底什么时候才结束呀?”妈妈不妨说:“日子无穷无尽,每一天都一样长。我们睡觉的时候,日子也在继续。”至于“生死”,那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逃脱不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第四步:假如妙妙的问题妈妈也想问,就和孩子一起查查书或到网上找一找。
第五步:碰巧妈妈忙得脱不开身,就和孩子约定一个“回答她问题的时间”。
3岁 开始自作主张
“宝宝,先把地上的玩具送回家。”妈妈看着散落满屋子的汽车、积木,对正在玩橡皮泥的陶陶说。可3岁半的陶陶对妈妈置之不理,等妈妈说到第三遍,他才不高兴地说了声:“不!”
▲ 错误态度:
错误态度一:妈妈气冲冲地一边数落着陶陶的不是,一边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
错误态度二:妈妈一把夺过陶陶捏的小碗,厉声说:“快去收,不然,我就把玩具和橡皮泥都扔掉!”
★ 失误在这里
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这件事上,不愿意被强迫从正在做的事情上离开,甚至听不到叫他的名字,妈妈的唠叨也就成了耳边风,而妈妈的代劳更助长了陶陶的我行我素。另外,要“把玩具扔掉”的扬言也不会变成现实,这反倒让孩子觉得妈妈说话不算数。:
● 达标态度:
3岁,是学规矩的时候了。有了这个意识,孩子的行动就有了大方向,至少,他在道理上是明白的。
第一步:给宝宝立规矩。比如,告诉陶陶,每玩完一样东西必须收好,才能玩下一种。
第二步:这些规则一直延续到他长大,不能朝令夕改。因为,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致会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可钻的空子,竭尽所能逃避惩罚,逐渐变成“投机分子”。
第三步:千万不要在孩子“就这一次”面前动摇。否则他会抓住你的弱点由一次而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
|